善待人民群众 建设党的绿洲
??——听杨善洲先进事迹报告会有感
3月29日,我很荣幸与所内的其他三名入党积极分子被选派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杨善洲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会上,杨善洲的女儿、原林场场长等5名报告团成员深情讲述了杨善洲同志作为一名优秀的党员,用他的一生践行党的宗旨、诠释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含义、一生为群众谋利益、克己奉公的先进事迹。报告话语朴实、情真意切,在场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以上干部和部分离退休干部3000多人不是报以掌声,并被杨善洲同志的感人事迹感动到潸然泪下。
用手拌粪的“粮书记”
杨善洲担任地委书记期间,一直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当作头等大事。他亲力亲为,在很多地方搞了自己的样板田。通过推广良种、改进技术等方式,把保山变成了有名的“滇西粮仓”,他也因此被群众亲切地称作“粮书记”。而在有关这个“粮书记”的众多佳话中,我对这样一个故事印象最深刻:杨善洲同志在田间挨家挨户考察的时候发现当地的老乡不会使用复合肥培育禾苗,于是他就亲自用手搅拌化肥和天然粪肥,手把手的教会老乡如何使用符合粪肥。这样一个故事不需要用太多的语言去描述和表达感受,听到就会为之动容和感动。在一个眼中全是百姓,全是群众的地委书记心中,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保山市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蓝天在报告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杨书记亲手拌大粪的故事,她曾不止一次地从不同人那里听说过。我想,这只能说明,老书记一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留下了相同的故事。”而在今天,又有几个地委书记可以做到这点儿?作为一个即将成为预备党员的我,我的差距又在哪儿?这个故事对我的撼动是巨大的。
儿女眼中的“坏父亲”
报告会中最让我动容的是杨善洲同志的二女儿的报告,她从一个女儿的角度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父亲的一生和他们的家庭。作为保山地、县主要领导长达三十余年,政策是允许他将妻子和孩子的户口“农转非”的,方便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而三十年过去了,他的妻子和女儿还是农村户口;作为地委书记,他的工资完全可以让她的妻女好好的修缮一下自己家的房子,住上温暖不漏雨的屋子,可他的工资却都救济了贫穷的农民,或者用来购买试验田的种子和化肥,而在家里漏雨的时候仅仅寄回家30元钱,让妻子买一些盆盆罐罐接漏雨,他常对家里人说:过日子,吃处有个锅,睡处有个“窝”就行;返回故土,将大凉山从荒山变绿洲,造福八方百姓,他本可以安享清福,可他却将价值3亿的林场全部奉还给国家,不收任何奖励,他说:“这一切都是国家的,我只是代表国家在植树”。不图名、不求利、不谋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一尘不染,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这样的党员是真正的共产党员,虽然在妻女的眼中,他也许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他说过:“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啊,我的共产党员,我要为人民做事,那就只能委屈你们,跟我吃苦啦。” 妻子无怨无悔,女儿们仍然深爱的细心的父亲,因为她们知道杨善洲同志同样爱着她们。杨善洲二女儿在报告中几度哽咽,在场的听众也无不为之动容。
群众眼中的好领导,好干部,好党员;家人眼中的不合格的丈夫、不称职的父亲、不能理解的怪人;就是这样一个用一生谱写平凡而伟大的党员故事的优秀党员,杨善洲同志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活生生的教科书教诲每一个共产党员如何实践最初的共产主义理想,生动的故事指引每一个共产党员如何完成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正如报告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的讲话中提出的三个问题:1、杨善洲同志为什么会做出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事迹?2、我们每一个党员与杨善洲同志的差距在哪儿?3、我们每一个党员应该怎样学习杨善洲同志的这种精神?从杨善洲同志的事迹中我们便可以找到三个问题的答案,关键是如何来实践第三个问题,如何去学习这种精神。刘云山指出,杨善洲同志之所以成为共产党员的楷模,最根本的是他有着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崇高追求。杨善洲同志之所以能够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关键是在于他坚持、坚守,对认准了的奋斗目标能够咬定青山、不离不弃,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终生践行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恪守人民公仆的精神高地。这是每一个现今的共产党员都应该学习的最重要的一点。 (作者:刘庆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