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科普动态

【北京日报】云南出土30万年前木器

发表日期:2025-07-07来源:放大 缩小

本报讯(记者刘苏雅)在位于云南省的甘棠箐遗址,我国科研团队发掘出土了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约为距今30万年的木器。其中,出土的木器和用于加工石器的鹿角锤,是迄今东亚地区出土最古老的同类遗存,在全世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属罕见。今天,相关研究成果在《科学》杂志发表。

  甘棠箐遗址发现于1984年,1989年被首次发掘,近年来又得到再次发掘,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木质材料、植物种子和用火遗迹。“植物材料很容易腐烂降解,不易形成化石,变成考古标本。如此大量的植物遗存被完好保存下来,这在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十分罕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表示,团队通过地貌、地层、古植物学和埋藏学的多指标分析发现,甘棠箐遗址位置与环境特殊,“遗址在饱水、缺氧、稳定的环境和快速埋藏条件下,保存了大量有机质材料,可谓得天独厚。”

  由于甘棠箐遗址的年代超出考古界常用的碳十四技术测年范围,团队采用了包括古生物地层学、古地磁学、光释光、电子自旋共振等方法,进行了交叉测年和数据检验,确定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时间为距今36万至25万年。

  该遗址共出土了近千件木质材料,其中35件被鉴定为人工加工的木器。“之所以能确定这些木器是人类制作和使用的工具,是我们通过宏观和显微观察发现,一些标本存在削刮痕、磨光条痕和断裂破损,它们出现在特定部位并具有方向性。”高星介绍,一些木器的尖端保留了土壤残留物,其中包含植物淀粉粒,证明木器的主要功能是挖掘地下植物食材,可以被称作“挖掘棒”,同类工具在世界范围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非常罕见。

  “学术界长期认为,东亚地区古人类在旧石器时代高度依赖竹木器,但由于找不到相关证据,只能停留在假说阶段。”高星表示,甘棠箐成组木器的出土,填补了国内旧石器时代木制品研究的空白,证明了木器在先民生存活动中曾起到重要作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