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揭开贵州中华真颌鱼的神秘面纱,2.4亿年前最小的预言鱼目物种

发表日期:2023-08-08来源:放大 缩小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团队在最新一期的《古脊椎动物学报》上报道了贵州中华真颌鱼在云贵地区多个化石点的新发现,详细描述了其骨骼特征,澄清了分类学上的争议,提出中华真颌鱼属于预言鱼目的新观点。 

  贵州中华真颌鱼命名于1959年,是我国西南地区最早发现的近鲱形类之一。模式标本产自于贵州兴义顶效贵州龙化石层,标准体长5.3厘米,头部骨骼和背鳍保存不全,无法对其完整复原。后来,顶效化石点被当地政府重点保护起来,无法进行新的标本发掘。唯一的模式标本在过去的搬运过程中一度下落不明,造成了我们对贵州中华真颌鱼的了解仅限于最初出版的照片和简短描述。幸运的是,近年来的野外工作在云贵地区顶效之外的多个贵州龙化石点陆续发现了15块完整的贵州中华真颌鱼新标本。今年6月模式标本也意外失而复得。这些为贵州中华真颌鱼的重新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从命名可以看出,贵州中华真颌鱼一开始被认为是弓鳍鱼目真颌鱼科(或金尾鱼科)成员。一些学者对此表示怀疑,将其归入到副半椎鱼目,但缺乏正式的形态学和分类学研究。为了解决这一疑难问题,徐光辉带领冯东昊等研究生重新研究贵州中华真颌鱼,纠正了前人对其骨骼特征鉴定的错误,并首次将它纳入分支系统学研究中。研究结果显示,贵州中华真颌鱼和产自云南罗平生物群中的三叠复兴鱼互为姐妹群关系,两者与欧洲近鲱形类两属(AllolepidotusEoeugnathus)共同构成了预言鱼目底部的一个单系群,称之为复兴鱼科。在三叠纪时期,华南和欧洲分别位于古特提斯洋的东西两侧,古特提斯洋可能为复兴鱼科在中欧两地的扩散提供了通道。 

  新标本显示贵州中华真颌鱼标准体长不超过7厘米,代表了迄今已知最小的复兴鱼科成员,也是预言鱼目中最小的物种。与现代鱼类相似,小体型的复兴鱼科与大体型的其他预言鱼目成员之间的形态差异代表了它们不同的生态适应,这种适应可能与捕食方式、食物偏好和游泳能力等密切相关。贵州中华真颌鱼口裂大,口缘牙齿多而纤细,但下颌较为纤细,口内没有粗大的研磨齿,推测它可能捕食一些虾类或其他较软的小型无脊椎动物,同时它也会被一些大型的肉食性鱼类(如比耶鱼等)或海生爬行动物(如鳍龙和鱼龙类等)所捕食。贵州中华真颌鱼的重新研究为了解近鲱形类的早期演化和生态适应提供了新的信息。 

  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www.vertpala.ac.cn/CN/10.19615/j.cnki.2096-9899.230703 

1 贵州中华真颌鱼模式标本,产自贵州兴义顶效 (徐光辉供图)

2 贵州中华真颌鱼新标本,产自贵州兴义乌沙  (徐光辉供图)

3 贵州中华真颌鱼新标本,产自云南富源祭羊山 (徐光辉供图)

4 贵州中华真颌鱼头部照片及平板断层扫描图 (冯东昊供图)

5 贵州中华真颌鱼复原图 (冯东昊供图)

6 贵州中华真颌鱼与其他新鳍鱼类系统发育关系图 (冯东昊供图)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