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中国古脊椎动物志》离龙类 鱼龙型类 海龙类 鳍龙类 鳞龙类分册正式出版

发表日期:2022-04-02来源:放大 缩小

  本册志书是对2019年12月底以前在中国发现并已经发表的离龙类、鱼龙型类、海龙类、鳍龙类和鳞龙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总结。书中包括33 科92 属126 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定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部分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书中附有160 张化石照片及插图。

  本书是我国凡涉及地学、生物学、考古学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博物馆有关科研人员及业余古生物爱好者的基础参考书,也可为科普创作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中国古脊椎动物志》系列图书为国家出版基金出版项目重点图书,编委会将其编写宗旨确定为:“本志应是一套能够代表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当前研究水平的中文基础性丛书。本志力求全面收集中国已发表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资料,以骨骼形态性状为主要依据,吸收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成果,尝试运用分支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阐述古脊椎动物演化历史、改造林奈分类体系,使之与演化历史更为吻合;着重对属、种进行较全面、准确的文字介绍,并尽可能附以清晰的模式标本图照,但不创建新的分类单元。本志主要读者对象是中国地学、生物学工作者及爱好者,高校师生,自然博物馆类机构的工作人员和科普工作者。” 

  本册内容包括依据中国发现的化石命名发表的陆相水生爬行动物离龙类(Choristodera)5 属8 种,海生爬行动物鱼龙型类(Ichthyosauromorpha)15 属22 种,海龙类(Thalattosauria)4 属6 种,鳍龙类(Sauropterygia)26 属35 种,以及以喙头蜥类、蜥蜴类和蛇类为代表的鳞龙类(Lepidosauria)39 属51 种。此外,本册也包括了与鳍龙类紧密相关的赑屃龙科2 属3 种,以及滤齿龙1 属1 种。共计92 属126 种。本册涉及的类群大多是繁盛于中生代但现在已经绝灭的爬行动物演化支系,只有鳞龙类延续至今,是除鳄类、龟鳖类和喙头类之外的现生爬行动物主要类群。 

  本册原定名为《鱼龙类 海龙类 鳞龙型类》,但是参撰人员几经讨论并经编委会主任批准最后确定为《离龙类 鱼龙型类 海龙类 鳍龙类 鳞龙类》。这一标题的变动主要考虑是本册所涉及的各类群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以及受其影响的分类方案之间的兼容性。首先,原标题中的“鳞龙型类”(Lepidosauromorphs)与本册特定部分的实际内容不符:就现今已知的系统演化关系而言,Lepidosauromorpha 这一演化支系并不能包括离龙类,但是有可能包括鱼龙类和鳍龙类,甚至海龙类。显然,采用“鳞龙型类”这一术语不能确切地反映本册涉及的相关类群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和现行的分类方案。因此,本册放弃了“鳞龙型类”这一模糊术语,而代之以离龙类和鳞龙类,分别代表一个目级和一个超目级别的分类单元。其次,本册涉及的鱼龙型类、海龙类、鳍龙类等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类群虽然目前趋向于构成一个单系,但是各支系之间的演化关系并不清楚。因此,我们采用比较稳妥的方案将这三个类群并列于本册标题之中。此外,湖北鳄目(Hupehsuchia)、赑屃龙科(Saurosphargidae)这两个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类群的分类位置仍有较大分歧。前者与鱼龙形类(Ichthyosauriformes)亲缘关系密切,置于鱼龙型巨目(Ichthyosauromorpha)之内似无大碍;而后者以及滤齿龙属(Atopodentatus)则属于双孔亚纲内分类位置不明的类群,本册暂将它们列于鳍龙超目(Sauropterygia)之后。 

  生物学分类应该建立在相关生物类群的系统演化关系基础之上,避免使用非单系的人为分类单元(artificial taxon/taxa)。就此而言,本册包括的五个爬行动物类群中除了具有现生属种代表的鳞龙类之外,离龙类、鱼龙型类、海龙类以及鳍龙类各演化支系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双孔爬行动物类群的演化关系都是颇具争议的问题,而且这五个类群也并不能代表同等级别的分类单元。其中的离龙类在双孔亚纲分类系统中自成一个目级的分类单元(Order Choristodera),代表中侏罗世延伸到新近纪中新世的陆相生态系统中适应于淡水水生生活的一个爬行动物演化支系。自从Cope(1876)对离龙目做出最初命名以来,这一特殊类群的分类位置从最初被包括于喙头目(Order Rhynchocephalia)中,几经辗转,至今仍然徘徊于双孔亚纲主龙型下纲(Infraclass Archosauromorpha)、鳞龙型下纲(Infraclass Lepidosauromorpha)之间,或是比这两下纲更为原始的基干双孔类位置。与离龙类情况不同,本册中的鱼龙型类代表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中一个巨目级别的分类单元(Magnorder Ichthyosauromorpha),它不仅包括经典分类学中的鱼龙目(Order Ichthyosauria),也还包括短尾鱼龙目(Order Grippidia)以及我国特有的早三叠世的湖北鳄目(Order Hupehsuchia)等与鱼龙目紧密相关的海生爬行动物类群。根据世界范围的化石记录,这一巨目从早三叠世(~250 Ma)出现一直延续到晚白垩世(~90 Ma),是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中一个非常庞大的演化支系。本册中的另外一个庞大的海生爬行动物类群,鳍龙类,代表一个超目级别(Superorder Sauropterygia)的分类单元,包括楯齿龙目(Order Placodontia)、始鳍龙目(Order Eosauropterygia)、蛇颈龙目(Order Plesiosauria)等几个主要支系。这一庞大演化支系的地史展布从早三叠世(~250 Ma)一直延续到白垩纪末期(~70 Ma),几乎贯穿整个中生代。此外,赑屃龙科(Family Saurosphargidae)在世界范围内只包括中三叠世的三属四种,是海生爬行动物中一个比较单薄的演化支系。由于此一支系与鳍龙类的亲缘关系较近,本册将其列于鳍龙类之后。同样是海生爬行动物,海龙类仅代表一个目一级别的分类单元(Order Thalattosauria),包括海龙(Thalattosaurus)、贫齿龙(Miodentosaurus)、谜龙(Askeptosaurus)等十余个属。海龙目在属种数目以及地史延展分布上远不及鱼龙类和鳍龙类那么繁盛。它在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中属于一个地史展布比较短暂的演化支系,其化石记录仅限于中- 晚三叠世。 

  本册志书自2013 年初步确定撰写内容以来,参撰人员前后历经大约七年的不懈努力,最终于2019 年12 月全册完成并交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