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下午,“杨钟健-裴文中”学术讲坛第14期在古脊椎所举行。本期邀请法国波尔多大学Francesco d'Errico教授和Luc Doyon研究员作学术报告。首场报告由史前装饰品、骨制品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Francesco d'Errico教授主讲,题目为“The Cultural Evolution of the Human Body: From Survival to Symbolism(人类身体的文化进化:从生存需求到符号象征)”。
何以为人?Francesco d'Errico教授的报告指出,其关键答案即在于我们如何通过文化手段不断重塑和表达自己的身体,它不仅包括非永久性改造(如服饰、彩绘、装饰品),也涉及永久性改造(如纹身、穿孔、骨骼塑形)。从进化视角看,人体的文化表达体现于三个维度:生物进化(褪去体毛和深色色素的皮肤沉着,为服装、人体彩绘和装饰品的使用奠定了基础)、认知与社会进化(象征主义与群体认同的发展)以及技术进步(如工具创新推动更复杂和永久的身体改造)。从兽皮加工证据指示衣物的出现,到最早使用颜料进行身体彩绘,再到制作个人装饰品,这些实践深刻揭示了我们的社会生活以及与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的互动。考古发现表明,身体改造行为至少始于16万年前,最初由环境压力驱动,但很快演变为身份认同、社群归属和创造力的重要象征。Francesco d'Errico教授强调,通过审视人类进化史上的关键里程碑,我们不难发现,远古祖先的智慧不仅塑造了他们的外表,还塑造了“何以为人”的文化精髓。
第二场由史前骨制品技术与功能演化研究领域专家Luc Doyon研究员主讲,题为“Rethinking Bone Technology: Insights into Pleistocene Cultural Evolution(骨器技术再思考:更新世文化演进新见解)”。
骨器技术作为人类演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发展跨越了240万年前至旧石器时代晚期,揭示了人类文化演化的复杂轨迹。这一技术传统不仅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更见证了认知能力与社会文化的协同进化。Luc Doyon博士系统梳理了骨器技术的早期发展,指出整体塑形的规范骨器在全球范围内的多样性,它们和个人装饰品都是人口密度和群体互动增加的信号,并强调其与基因演化的密切联系。Luc Doyon博士指出,我们的祖先利用原始的、粗糙修理的权宜骨器与环境互动的传统始于240万年,而系统性生产骨器的行为则是始于距今150万年的奥杜威文化期。Luc Doyon博士的报告还强调了骨器技术演化中的关键议题:早期权宜骨器与晚期标准化规范骨器之间的演化关系、不同技术传统的识别标准以及骨器在群体认同与技术传播中的作用等。这些发现不仅重塑了我们对更新世文化动态的理解,更凸显了骨器作为"生物-文化"双重适应载体的独特价值——从最初的生存工具,逐步演变为承载社会关系与象征意义的文明媒介。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单位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讲坛。报告结束后,Francesco d'Errico教授和Luc Doyon研究员接受了与会者的提问,并就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