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院士、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高星研究员、副主任陈福友高级工程师、科技处处长张昭、古人类与旧石器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张晓凌研究员应邀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呼和浩特市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本次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建立围绕大窑遗址的合作机制并见证大窑遗址公园首次对外开放。大窑遗址为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最早的古人类-旧石器遗址之一,是延续时间最长的大型石器制作场。1973年内蒙古博物馆的汪宇平先生在进行旧石器考古调查时发现了大窑遗址,随后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我所裴文中、贾兰坡等老一辈学者对大窑的考古工作给予了指导。2011-2015年期间,内蒙古博物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开展了对大窑遗址的系统发掘和综合研究,出土打制石器数万件,对遗址的地层和时代做了系统的梳理和测定,为大窑遗址的进一步发掘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进一步推动大窑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与保护利用工作,呼和浩特市政府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就大窑遗址的相关工作达成合作协议,将按照优势互补、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原则,打造国家级考古科研平台,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
呼和浩特市政府张志浩副秘书长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技处张昭处长代表双方签订《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建大窑考古遗址公园暨大窑考古工作战略合作协议》,并举行了“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大窑遗址工作站”揭牌仪式。
徐星院士、高星研究员一行在副市长王昆等的陪同下对大窑遗址公园进行了实地考察,对遗址进一步的考古发掘、研究与保护利用等提出了建议。在经过整修的大窑遗址考古工作站,标本库房、实验室、办公用房、宿舍等基本设施初具规模,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可靠保障。
本次活动的另一项核心内容是学术讲座与交流。18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包钢同志组织并主持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徐星院士作《中国的古生物学》报告,系统的介绍了古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现状以及地球生命演化的历史,分享了古生物学和古人类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重要理论提供科学支撑的心得体会,提出古生物学应与国家战略、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等重大需求相结合。高星研究员作了题为《华夏族群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报告,围绕中华文明形成的机理与过程,从“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塑造、主流人群连续演化的同化作用、东方行为模式的惯性发展”三个方面系统论述了“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里程,植根于中华大地”,认为大窑遗址是东北亚最早的人类驻足地之一,保存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不同阶段的代表性考古遗存,书写了华夏百万年人类的重要篇章,是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地、科研基地、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宝贵的科普基地、文明传承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通过此次活动,大窑遗址将在双方的通力合作下建设成为考古发掘、科学研究、遗址保护、展示利用与文旅发展的重要平台。
四道沟剖面工作计划研讨
双方交流合作意见
理论学习会
签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