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第647卷第8089期将古脊椎所毛方园研究员团队的研究成果选为封面文章,题为关节合力-协同作用,并配发新闻&观点评述文章。该文章探讨了哺乳形类次生颌关节的演化的复杂路径及其背后的驱动机制。
哺乳类长期以来都以其独特的颌关节形态区别于其它脊椎动物——大多数有颌类脊椎动物的下颌骨都包含多块骨骼,但哺乳类的下颌仅由单一的齿骨组成,并与鳞骨的关节窝相连,形成次生颌关节。毛方园团队采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分析了两种哺乳形类动物的头骨结构,发现了全新的次生颌关节形态:被重新描述的川南多齿兽(封面图片),生活在距今约1.6亿年前的四川自贡,其次生颌关节形成于颧骨和齿骨之间,而非像现代哺乳动物一样形成于鳞骨和齿骨之间;新物种禄丰曲髁兽,生活在约2亿年前的云南禄丰,其齿骨髁呈现原始的狭窄状态,而非像现代哺乳类一样膨大成球状。这些发现表明:哺乳类颌关节演化的驱动机制是复杂多样的,除体型变化之外,咬合生物力学重构、生态行为适应与表型可塑性都可能共同参与塑造了颌关节的演化路径。

《自然》第647卷第8089期封面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572-0
报道链接:https://ivpp.cas.cn/xwdt/kyjz/202509/t20250922_7972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