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骨组织学研究显示奇异辽宁龙是目前已知最年幼的甲龙类

发表日期:2025-10-28来源:放大 缩小

2025年10月27日,徐星课题组关于奇异辽宁龙(Liaoningosaurus paradoxus)骨组织学的研究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古脊椎动物杂志》(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浙江自然博物院和英国自然博物馆的科研人员联合开展。研究通过对两件奇异辽宁龙标本的骨组织学分析,证实这种来自中国辽宁下白垩统的甲龙类恐龙,死亡时年龄均不足一岁。且小体型的辽宁龙并非此前争议的“体型最小鸟臀类”,而是目前已知最年幼的甲龙类化石。

奇异辽宁龙自2001年被首次报道以来,就因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引发学界广泛关注。正型个体(IVPP V 12560)体长不足35厘米,特征与其他甲龙类差异显著。此前有学者根据其微小体型和部分骨骼特征,推测它可能是成年个体,进而认为其是已知最小的鸟臀目恐龙。但这一观点缺乏关键的骨组织学证据支撑,而骨组织学分析是判断恐龙个体发育阶段最可靠的方法。

为解决这一争议,研究团队选取了两件不同体型的奇异辽宁龙标本进行研究:一件是股骨长度31.5毫米的ELDM V1121标本,体型与正型标本(股骨长28.5毫米)接近;另一件是股骨长度56.5毫米的IVPP V 20798标本,是目前已知个体最大的奇异辽宁龙个体。科研人员对它们的肋骨、肢骨、颈半环甲板等不同骨骼进行了切片分析,结果发现所有骨骼切片均缺乏生长停滞线、外周休止系统(external fundamental system)和次级骨单位,说明两个个体在死亡时增均不到一岁。

ELDM V1121标本的骨骼具有高度血管化结构,以编织骨为主,且存在的孵化线(hatching line),这表明该标本死亡时刚孵化不久,是全球首例刚孵化不久的甲龙类化石。而体型更大的IVPP V 20798标本,虽然骨骼发育更成熟,髓腔结构更明显,但同样缺乏成年个体的骨组织特征,且不同骨骼的组织学特征存在差异,显示其死亡时仍处于快速生长的幼年阶段,年龄也不足一岁。

研究还首次对甲龙类的颈半环甲板进行了组织学分析,发现其骨板结构由很薄的致密皮质骨包裹松质骨组成,这一特征与甲龙科和肢龙(Scelidosaurus)甲板相似,而与结节龙科的甲板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为辽宁龙的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新的形态学证据。此外,通过对同一个体不同骨骼的组织学对比,发现奇异辽宁龙同一个体内不同骨骼的发育存在差异,肋骨和腓骨的组织学特征显示其发育阶段早于肱骨和股骨,这一发现为理解恐龙的骨骼生长模式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2008、42272020和42288201)、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和云南省振兴人才支撑计划(202305AB350006)资助。浙江自然博物院郑文杰为论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赵祺为共同通讯作者。郑文杰于2013年9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所攻读博士学位,该研究为其博士研究课题的一部分。

论文信息:Zheng, W., Zhao, Q., Barrett, P. M., & Xu, X. (2025). Bone histology of Liaoningosaurus paradoxus (Ornithischia: Ankylosauria)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https://doi.org/10.1080/02724634.2025.2566325

研究标本ELDM V1121(A)和IVPP V 20798(B)。

ELDM V1121桡骨和尺骨骨骼显微结构

IVPP V 20798股骨骨骼显微结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