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共同主办的“脊椎动物演化整合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古脊椎所顺利召开。本次会议共吸引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校、文博系统、机关及企业等单位的154位专家学者参会。
未来科学大奖是由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于2016年发起设立的民间科学奖项,由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共同推动,旨在表彰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取得杰出科学成果的科学家,以创新模式带动更多民间资金推动中国基础科学的研究,促进科学事业发展,以科学精神影响中国、影响世界、影响下一代。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有“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我所徐星院士与周忠和院士荣获2025年度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本次学术研讨会以此为契机,以脊椎动物演化的整合研究为主题,汇聚古脊椎动物学、分子古生物学、生物力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旨在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激发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创新活力,为脊椎动物起源与演化研究开辟新视野。
18日上午,会议开幕式于西苑饭店报告厅举行。魏辅文院士主持开幕式并致辞,向徐星院士与周忠和院士表示祝贺。朱敏院士代表古脊椎所致辞,感谢未来科学大奖与社会各界对古脊椎所及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大力支持。王晓东院士代表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致贺辞,向获奖人表示祝贺并简要回顾了未来科学大奖的发展历程。随后,张国捷、徐星、周忠和、伍少远从形态与分子等视角,围绕鸟类起源与演化作大会报告。在对话环节中,徐义刚院士与徐星院士、周忠和院士就学科前沿与发展前景展开深入交流。
开幕式后,分会论坛在首建金融中心9层报告厅举行。瞿清明、王堃、柴静、周琦、王烁、吴宏、盖志琨等学者从进化发育生物学视角探讨了脊椎动物遗传演化机制;邱惠和、吴嘉宁、丁阳、赵景山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了昆虫、鸟类、鱼类、恐龙等生物的演化与发育问题;李志恒、泮燕红分别就羽毛演化及性选择在演化中的作用作专题报告;邹征廷、李欣海、余琮煜、刘阳、王世骐、李雪阳则结合计算机科学、定量分析、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前沿视角与方法,系统阐述了相关研究成果。分会论坛结束后,徐星院士主持关键科学问题讨论并作会议总结。
18日晚,与会嘉宾集体参观了我所联合主办的“触探深海——远古生命演化特展”,活动反响热烈。
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进一步将古脊椎所打造成为推动脊椎动物起源与演化研究的国际性学术平台,有力促进了不同学科在脊椎动物演化研究中的深度融合,为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强大赋能。